野生蘑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专家:不建议采食野生蘑菇

海峡都市报   2022-05-20 17:07:58

近期不少福州市民发现,在屏山公园和鼓山风景区等地,一些野生蘑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些市民还把野生蘑菇采摘回去食用,5月19日,记者来到了屏山公园、鼓山等处实地走访,发现了数量不少的野生蘑菇。

01

专家:不建议采食野生蘑菇

在鼓楼区的屏山公园里,记者看到不少树干上长着一朵朵黄褐色的“小伞”,直径约有两三厘米,有的还未开出伞面,在阳光的照射下,伞盖上的绒毛肉眼可见。

在鼓山风景区,记者看到了不少伞盖呈红褐色的菇类,稀稀疏疏地长在大树的底部,最大的约有半个手掌大小。

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助理员柯斌榕在观察记者拍摄的图片后表示,在屏山公园内的野生蘑菇为无毒的漏斗大孔菌,但也不建议市民采摘食用,而在鼓山拍摄的图片为垂幕菇类的野生菌,是有毒的。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普通市民很难准确判定,因此不采食野生蘑菇,可以有效避免中毒。

柯斌榕告诉记者,蘑菇一般比较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因此下雨后,环境空气潮湿就容易长出蘑菇来,“最近福州的天气比较适合菇类生长,遇到蘑菇的话,我们可以观察欣赏,虽然徒手采摘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误食毒蘑菇的事件屡见不鲜。”

02

靠颜色判别毒性?不靠谱!

有些市民表示,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是有毒的,白色的蘑菇都是无毒的,对这种说法,柯斌榕表示,通过颜色判别蘑菇是否有毒是不科学的,“比如我们福建名贵的大红菇颜色红艳,却是美味的野生蘑菇,而剧毒的致命鹅膏却是全身雪白。”常见的毒蘑菇主要有鹅膏菌类、青褶伞、裸伞等,这些有毒蘑菇很容易与无毒蘑菇混淆,造成误食中毒,应特别注意剧毒鹅膏菌类,这一类蘑菇的特点是“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

03

高温能分解毒素?不一定!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你就躺板板……”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童谣,它描述了食用有毒蘑菇的后果。不过有些市民觉得,在经过高温的烹煮后,野生蘑菇的毒性会减小甚至消失,可以放心食用,对于这种观点,柯斌榕表示,太过于武断,“科学研究表明,高温确实可以让一些牛肝菌类的毒素分解,不过像鹅膏菌类的毒素鹅膏毒肽则不能被高温分解,因此煮熟后还会引起中毒,而且,无毒蘑菇如果生长在污染的环境中,或者未经高温烹煮过,也可能会产生毒素。”

另外,柯斌榕还特别提醒广大市民,蘑菇最好不要与酒一起搭配食用,“烹煮时没有将蘑菇煮熟,会产生较低的毒素,乙醇会加剧毒素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中毒的情况发生。”

最新资讯